緣起
孫中山一生為國為民,透過民族主義喚起全民的救亡意識,透過政治與經濟的現代化,恢復中國國力;除了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外,更以「博愛」、「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為己任;希望藉由互助合作、濟弱扶傾思維之實踐,以求世界文明之共享共榮。與此相對,證嚴法師在1966年5月14日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亦是不忍眾生受苦難;雖知「善門難開」,但在「一念清靜的悲心」的驅使下,仍決定將過往零散、缺乏組織的佛教力量組織起來,以遂行其救人受苦難之職志。理論上,非政府組織不以營利為目標,藉由價值分享,共同投入的方式,在當代多元社會體制中,具有一定的角色與功能。
慈濟這個由花蓮起家的草根團體,在證嚴法師思想及人格典範的引領之下,慈濟人得以進入無量法門修行之路;「做慈濟」,便是其實踐場域;慈濟「行善逾半世紀」,對世界的安定與人民的福祉貢獻極大。「慈濟學」的研究雖然剛起步,並不像「孫學」已有諸多的成果及系統性的論述基礎。然而無論是「慈濟學」,或是「孫學」都是強調思想與實踐並重的法門,證嚴法師與孫中山先生的人格特質與思想體系更是眾多有志之士參與跟隨的主要原因。源於上述理念,2020年-2022年,慈濟科技大學與文化部所屬之國立國父紀念館連續三年共同規劃辦理「天下為公與大愛思想的踐行」學術研討會,藉由理論與實踐的對話與研討,強化國人對孫學研究與慈濟大愛精神有更深層的瞭解,此一學術交流平台的相關研究成果可謂豐碩。今年(2023),有感此一學術研究交流平台確實有永續規劃辦理的必要性,再次由慈濟科技大學、國立國父紀念館共同合作辦理,並委由共同籌備小組並規劃辦理相關徵稿事宜。
本次研討會預計發表22篇論文,探討的面向多元,從歷史人物、孫中山思想、性別及文化平權、SDGs永續發展…等議題多做延伸,期許本次研討會能夠開啟學界及社會各界對學術理論及實務的探究,對國家發展與社會和諧有所助益。
日期: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主辦單位:
慈濟科技大學 、國立國父紀念館
承辦單位: 慈濟科技大學圖書館
活動地點:協力樓四樓國議廳(開幕式、論文發表)
智慧樓三樓第一會議室(論文發表)
研討會事務統籌:
慈濟科技大學圖書館 謝易達館長
886-3-8572158轉2564
專案聯絡人:
慈濟科技大學圖書館 廖椿淵組長
886-3-8572158轉2560
|